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健版 > 心灵空间 > 大众心理 > 信息
编号:11452543
童年期心理卫生问题
http://www.100md.com 2007年2月2日
     1)学习障碍:也称学习困难,指不存在智力低下和视听觉障碍,亦无环境和教育剥夺以及原发性情绪障碍而出现阅读、书写、计算、拼写等特殊性学习技能获得困难的一组综合征,有时与注意缺陷、多动性障碍混为一谈。其发生率约占全体学龄儿童的5%~10%,男童多于女童,小学低中年级高发,原因复杂多样,障碍机制不详。目前教育界和医学界分类法不一,其典型特征是一门或多门功课成绩低下,阅读困难,计算困难,拼写障碍,手眼协调和动作协调困难,多动、注意力集中困难,自我意识不良,继发性情绪问题等,亦可伴有品行问题。防治方面,目前多采用治疗教育和心理辅导方法,亦辅以其它行为矫治。

    (2)品行问题:指以经常性说谎、偷窃、攻击行为、逃学为特征的行为问题,具有反复持续出现的特点。这类儿童具有学校生活适应困难状态,严重时可发展为品行障碍。此类问题男童多见,高发于所谓“第二反抗期”(9岁~12、13岁)。较严重的品行障碍还表现为:斗殴、纵火、家庭暴力、离家出走、赌博、性攻击等。儿童品行不良除与其自身的心理品质问题有关外,教育不当和家庭、社会环境不良是重要原因。其中父母责任角色不当、溺爱、家庭不睦、父母分居或离异、无视孩子教育等是较直接的影响因素。因此,父母的榜样作用和适当的教育方式在减少和预防儿童品行问题上有着极为重要作用。家长和老师不应鄙视或放任不管有问题的儿童,家庭和学校应密切联系与配合,采取积极可行的教育措施,尽早引导他们改掉不良品行。
, 百拇医药
    (3)情绪问题:情绪问题往往是学龄期儿童行为异常的主要原因之一。他们的学习、交往、个性发展等都会因不良情绪而受到消极影响。童年期产生情绪问题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较突出的有学习压力过大、生活太紧张、父母期望过高、人际关系紧张、个性中的消极特征较多等。

    1)过度焦虑:是由于担心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的威胁,使自尊心与自信心受挫,增加失败感和内疚感,从而形成紧张不安并带有恐惧的情绪状态。过度焦虑的儿童往往敏感、多虑、缺乏自信、害怕失败,他们平时比较温顺老实,守纪律和自我控制,学习认真,但总担心学习不好,自我意识不良。严重时还会出现睡眠不佳、夜惊、食欲不振、心跳出汗、尿频、便秘等症状。由此可引发过度退缩或暴怒、恐惧、拒绝上学等。过度焦虑还会影响到儿童的行为、智力及人格等多方面。

    这种情况,须注意改善儿童所处的环境和教育方式,改变对儿童的不合理要求,消除引发儿童焦虑的刺激因素,必要时进行心理咨询与辅导。
, 百拇医药
    2)强迫行为:特点是重复出现缺乏现实意义的、不合理的观念、意向或行为,常导致焦虑、自责和忧郁。表现为强迫思维、强迫疑虑、强迫性穷思竭虑、强迫计数、强迫洗涤、强迫性仪式动作等。实质性的强迫症在童年期不多见,多属于一过性行为表现,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自然消失。

    强迫行为严重时需要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同时应注意培养儿童良好的性格品质,鼓励他们多参加各种形式的集体活动,另一方面父母应积极合作,参与矫治。

    3)恐惧:往往因某种情境的出现或参与某项活动时,产生过分强烈的或持续出现的紧张、恐惧和回避反应。童年期常见的恐惧反应可分为三类:一是身体受伤害的恐惧(如受伤、死亡、鬼怪、被诱拐、陌生人等);二是对自然事件的恐惧(如洪水、地震、电闪雷鸣、黑暗、动物等);三是社交恐惧(如与父母分离、上学、见陌生人等)。一定程度的恐惧感在儿童中是普遍存在的。若这种恐惧感超出不可理喻的程度,或对某种刺激产生特别强烈的、不合理的、无法控制的恐惧,则通常是患了恐怖症。小学生常见的恐怖症为学校恐怖症,女孩多见,多发生在新入学时。发作时还伴有明显的躯体症状。
, http://www.100md.com
    为防止儿童产生过度恐惧,要注意培养儿童乐观、开朗、坚定的性格。不溺爱子女,应适当进行挫折教育。教师应注意教育的方式方法,使儿童不至于对学习、学校产生过度的焦虑和恐惧。

    4)儿童癔病:多发生在少年期,女孩多见,许多患儿具有不良的心理素质及家庭环境。儿童期癔病常由于情绪因素所诱发,可受家庭、邻里或同学中类似表现者影响而发病。父母有癔病或性格不良,父母教养不当等均可导致症状出现。儿童群体癔病发作往往出现在教室课堂、集体宿舍或医院病房内,主要以抽搐、呼吸过度及晕厥症状多见。流行的发生常与当时的集体性忧虑有关,如同班同学死亡或脑膜炎流行造成的紧张,可使群体易感性提高而群体发作。癔病儿童大多具有天真幼稚、情绪不稳、浮躁、易受暗示等特点,且多来自文化与经济水平较低的家庭。这种儿童除学习成绩较差外,还伴有人际关系不良或对他人过分依赖等表现。

    防治方面,心理治疗配合药物及理疗会取得较好效果。对流行病例,应将首发患儿隔离开来,减少社会强化,及时解除其躯体不适,分散注意力,并稳定情绪。
, 百拇医药
    (4)顽固性不良习惯:指有些儿童在不良环境条件下,或精神及躯体不适时出现的某些刻板的、不良的习惯性动作或行为。其表现形式多样,但无特殊精神异常。

    1)习惯性抽动:是指同一组随意肌肉快速、突然、频繁、不自主、无目的地抽动,如眨眼、耸肩、擤鼻等,以头面部最为常见。频率随情绪紧张而增加,注意分散时减轻,入睡时消失。常见的心理因素为突然惊吓或慢性焦虑;常见的躯体因素为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鼻炎及其它急性病。防治在于消除原因,减缓心理压力,避免过度兴奋活动和紧张疲劳,进行韵律性体操训练。严重者有必要进行行为治疗。

    2)吮吸手指和咬指甲:一般儿童生下数月就有吮指现象,1岁~2岁时最为频繁,至学龄期时基本消失,仅个别儿童仍遗留此习惯。咬指甲多发生在4、5岁以后,6岁时达到高峰,以后逐渐减少,个别的可持续至成年期。儿童吮指大都是在感到无聊或想睡觉的松弛状态下出现的,而咬指甲则多发生在受紧张性刺激时,这可能是用无意识的动作来掩饰或消缓紧张焦虑的结果。防治在于,不要经常刻意提醒或注意其动作,也没必要加以训斥,应想办法分散其注意力,消除紧张性因素,经常让儿童手里做些其他事情也有利于减轻症状。
, http://www.100md.com
    3)遗尿:是指儿童5岁以后反复发生、不适宜不自主的排尿,而又无明显的器质性病因。本症在儿童中发病率约10%左右,男孩多见,有些可持续至成年期。清醒时虽有尿意,但因不能控制而尿裤,或在睡眠中经常性尿床。遗尿具有遗传性,也可因强烈的刺激、心理和社会紧张因素导致。遗尿的儿童还往往伴有情绪问题、睡行症或多动性障碍等。防治措施应了解原因,给予相应的治疗;消除紧张因素,掌握并训练排尿规律,给予支持和指导,而不应训斥或羞辱,还可辅以行为疗法和药物治疗。

    4)口吃:俗称结巴,是较常见于2岁~5岁儿童的一种表现为言语节律异常的语言障碍。此症多见于男孩,口吃若持续至10岁以后,多转为永久性口吃。发生口吃有多种原因,如突然惊恐、心理压力、模仿、歧视、强制性改变左利手(左撇子)等。有些父母对小儿学话过于急躁,作过多的矫正,或逼迫儿童讲话等也可导致口吃。口吃若持续日久会使患儿出现孤僻、退缩、自卑、羞怯等性格特征。口吃的矫治,主要在于消除环境不良因素,给予心理支持,帮助树立自信心,不讥笑不训斥,并培养从容不迫的发言习惯。严重者可进行语言矫治训练。
, http://www.100md.com
    5)多动性障碍:也叫多动症或注意缺陷多动性障碍,是一种常见于儿童的行为异常综合征。特征是智力正常的儿童,具有与年龄不相符的注意力集中困难、行为冲动和活动过多的特点,因而导致学习困难、学习成绩低和社会适应力差。男多于女,起病于学龄前,发病率约3%~10%。此症认为存在异质性病因和脑功能轻微障碍,未经干预矫治者亦可发展为品行障碍。目前治疗主要应用中枢兴奋剂(如哌醋甲酯、苯异妥因等)、感觉统合治疗以及治疗教育等方法。

    童年期儿童心理卫生问题,多是生物、心理、社会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儿童心理卫生问题的存在,往往影响着他们的学习与生活,如不及时干预矫治,常容易影响日后的心理健康,如能够早期发现、早期矫治,大都预后良好。当然,改善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改正不正确的教养态度与方法也是重要措施之一。成人要对儿童的心理健康给予足够重视,作好预防工作,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地发展。

    (5)儿童虐待:儿童虐待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虐待儿童是家庭暴力中最严重的行为,因为受害者是没有自我保护能力的未成年人。儿童虐待狭义指: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故意而非偶然地对儿童施以暴力或故意而非偶然地失职而给儿童造成的损害、伤害或死亡的行为。广义上亦可理解为对儿童施以的任何伤害行为。1981年国际儿童福利联合会对儿童虐待所作分类为:①家庭成员忽视或虐待儿童;②有关机构忽视或虐待儿童;③家庭以外的剥削(童工、卖淫等);④其他虐待方式。其中家庭成员忽视或虐待又分为躯体虐待、忽视、性虐待和心理情感虐待。虐待可造成儿童身体与精神两方面的损害,甚至会贯穿儿童以后整个生活过程。身体损害主要表现为打伤、刺伤、烧伤、烫伤、骨折、内脏损伤、软组织撕裂、压迫性出血、少女怀孕等。这些损伤直接影响儿童的身体发育和精神发育。受虐待儿童的精神损害主要表现为,自卑、抑郁、悲观失望、敌意、反社会行为、精神失常以及自杀等。儿童虐待现象有的来自家庭内部,多发生夫妻关系恶劣的家庭,有的则来自家庭外部,一些心理不健全的人群。目前的防范措施包括宣传教育、社会干预、家庭功能训练以及立法干预等,其中立法、执法是最重要的干预措施。,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