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健版 > 心灵空间 > 大众心理 > 信息
编号:12235929
习惯质疑,就失去了快乐(国人心理透视) 等
http://www.100md.com 2012年8月7日 生命时报
社会需要更多真善美(国人心里透视)
坏消息为何容易传千里(心理透视国人)
老不知足就会错过快乐(国人心理透视)
插手儿女婚事,伤亲情(国人心理透视)
自私的人心灵很空虚(国人心理透视)
六成人守着秘密苦恼(国人心理透视)
习惯质疑,就失去了快乐(国人心理透视)

     习惯质疑,就失去了快乐(国人心理透视)

    求真、求信,但不能在事实面前还顽固挑剔

    沉下心来看看生活,我们不难发现,很多人都有质疑别人的习惯:陌生人过来问路,我们会觉得有企图;看见同事拿着一个新款的名牌包,我们也会质疑是假货;超市搞促销,我们会质疑这是商品出现了质量问题;甚至是看见一些官员、明星做公益活动,我们也会觉得这就是在作秀。

    近期,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10709人进行的调查显示,71.8%的受访者确认身边普遍存在习惯性质疑者,41.1%的人坦言自己就有习惯性质疑的毛病。为什么人们会习惯性质疑?调查中65.6%的人认为“社会上炒作太多,不敢轻易相信”,63.8%认为“社会出现信任危机,不再相信高尚和纯真”。

    我们必须看到,习惯性质疑现象的出现,折射出社会上存在的一些问题。首先,反映了当前人们对真实信息的一种焦虑,必须承认社会上确实存在一些人,他们以金钱和利益为目的,利用人们的善良进行欺骗,因此,人们时刻保持警惕,不敢轻易被感动,生怕被欺骗。其次,心理学的一概念“心理防御机制”表明,人们为了避免精神上的痛苦、焦虑和罪恶感等心理,有意无意间会做出各种心理上的调整,这种质疑、否定,甚至攻击别人的情况是心理调整的一种,实际上是因为在人们的潜意识里,希望别人不如自己。最后,民众的管理意识、民主意识、法治意识日益高涨,但相关部门信息的不透明,导致质疑有了生存空间。
, 百拇医药
    质疑声的出现表明我们的社会越来越开放、民主。一些来自普通百姓和专业人士的质疑声,能起到一定的“挑刺”和监督作用,帮助我们明辨是非、获得真知,但是,无端的质疑必然导致人与人之间信任感的缺失,62.6%受访者表示,习惯性质疑可能消减生活中的温暖和善意。因此,如果没有理性的思考,只会丧失质疑真正的意义和价值。

    第一, 拥有一个阳光的心态。心态可以让我们获得幸福,也能将我们抛入痛苦的深渊。凡事老是怀疑,必然让人们陷入不快乐的情境。相反,凡事往好处想,才能让我们找回幸福。

    第二, 学会控制你的情绪。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认为:“人并不是因为发愁才哭泣、生气才争吵、害怕才发抖,恰恰相反,人是因为哭泣才发愁、因为争吵才生气、因为发抖才害怕。”也就是说,在很大程度上,情绪是对身体变化的一种知觉。因此,积极的情绪可以帮助人们增强人体的抵抗力。

    第三、当出现质疑的时候,我们要理性思考、综合分析。多请教一些专业人士,关注主流媒体发布的信息,要明白质疑是为了求真、求信,但如果在面对事实证据时还顽固地不相信,继续无端质疑,这样的质疑只会离“真”和“信”越来越远。▲ (河南省精神卫生中心临床心身二科主任 张朝辉)
, 百拇医药
    

    插手儿女婚事,伤亲情(国人心理透视)

    本报调查显示,近八成人被父母干涉婚姻,主要集中在对方的家庭、地域和相貌等方面

    日前,有一则新闻可谓让人大跌眼镜:一位已经工作了近10年的女工程师,仅仅因为婚恋分歧,竟然被自己的父母强行送至精神病院接受检查。这位当事人无奈地倾诉,自己从小就像“被罩在玻璃杯下生活”,一言一行都备受家长关注。参加工作后,父母曾多次干涉自己的婚恋自由,为了躲避“骚扰”,她已经有近1年时间没和父母见面,甚至过年也想不回家。

    也许这样的例子是极端个案,这种遭遇却引发了众多年轻人的共鸣。不少网友义愤填膺地呼吁,“请父母给儿女保留一点私人空间”;还有人站在中立的角度分析,“父母爱之切、伤之深,希望深思自醒”;更多的年轻人则纷纷表示有同样的经历,希望这件事情能让父母态度有所改变。
, http://www.100md.com
    爱情原本是自由的象征,可如今,为儿女婚姻严格把关的父母并不少见。相亲会上,经常看到众多父母们聚在一起热烈沟通;有部分父母甚至把对儿女另一半的要求列出详细名目,要求“按图索骥”。《生命时报》联合“新浪健康”频道和“39健康网”进行的一项最新调查显示,在11905名参与者中,高达79.4%的人表示父母曾干涉过自己的婚恋选择,这种干涉61.9%集中在对儿女配偶的家庭、地域和相貌等有要求。

    横亘在婚姻当中的父母让儿女进退两难,可我们也有必要认识到,很多父母也是无奈地“逼上梁山”。首先,在独生子女时代的影响下,家长对子女的关爱很容易转化成溺爱和包办代替。他们事无巨细地照顾孩子生活中的每一项。其次,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很多年轻人不知不觉习惯了被包办,心理上离不开父母,更不能自主选择。最后,年轻一代的工作压力和生活成本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父母“放心不下”孩子,对于择偶这样的大事自然要加倍小心了。

    调查中,29.9%的人表示,父母干涉会让自己变得更叛逆,还有高达21.6%的为了父母放弃真爱。因此,父母的爱虽是无私的,但如果没有给孩子独立选择生活的权力,只会丧失养育后代的真正意义和价值,甚至间接扼杀亲情,让两代人之间出现裂痕。作为父母,在提供了必要的关心和支持以外,更要从小注重孩子独立性和能力的培养,为孩子以后走上社会、承担自己应尽的责任做好的心理准备。作为子女本身,则要破除依赖思想,接受和应对挫折,积极探索属于自己的生活道路。爱情更多的是一种心理能力和感受,两代人都应该提醒自己,以感情为基础,才能带来持久的爱情和幸福。▲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资深心理咨询师 刘宝锋)
, 百拇医药
    

    老不知足就会错过快乐(国人心理透视)

    调查显示,九成人衣食无忧后幸福感反而下降

    沉下心来看看今天的社会,不难发现这样的奇怪现象:日子越过越好,抱怨却越来越多。明明衣食无忧,可很多人还是嚷嚷着吃不香、住不好,“郁闷”、“悲摧”、“没前途”更是天天挂在嘴上……不满与指责似乎成为一种心理常态,充斥在我们身边。

    于是,越来越多的人觉得自己不快乐、不满足。最近,“人民网”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发布了一项共有8641人参与的大型调查,结果发现,尽管并不缺衣少食,可70.1%的人认为自己仅仅是处在解决“温饱”的状态。绝大多数人表示,自己仍面临住房、工作、医疗等诸多烦恼。总体来说,大约90%的人认为衣食无忧后,幸福感不升反降;仅有3.5%的受调查者表示“知足常乐,感到快乐”。
, 百拇医药
    细想一下,你是不是也很少感到满足呢?小学羡慕中学,中学羡慕大学,大学羡慕上班,上班羡慕功成名就,功成名就又羡慕生活简单,自己好像总也赶不上幸福;很多女人责怪丈夫不懂体贴浪漫,很多男人抱怨妻子没有品味内涵,幸福好像总是离自己太远。为了追求理想、满意的生活,有人怀揣一夜成名的梦想,转战各种选秀舞台;有人每天盯着股市涨落,或者驻扎在彩票站,渴望老天眷顾中大奖;还有人不惜出卖自己的道德底线,只为片刻的光鲜炫耀……

    这些形形色色的人提醒我们,也许并非现实残酷,而是自己太不知足了。北京航空中心医院心身医学科喻小念教授表示,经济高速发展的现代生活,使得人们过度关注物质。加上电视里住豪宅开名车的镜头,报刊上成功人士的故事宣传,让人感觉如今遍地是黄金,变得越来越不知足。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李岳玲则分析说,当人们满足温饱等基本生理需求之后,心理需求会逐渐增加,甚至产生强烈的不满足感,要求越来越高,欲望也越来越多。前面的调查也同样发现,缺乏安全感、炫富风气流行等因素,让人们对生活越来越不满足。
, http://www.100md.com
    然而,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教授丹尼尔·卡尼曼等人发现,幸福并不是建立在目标的实现上。当因为苦苦追求却得不到的目标而成天抱怨时,不妨适当提醒自己:挖空心思达到这些目的,远远比不上享受一次过程的愉快,比如陪母亲做一顿饭菜、带孩子去一次郊外、悠闲地散散步等。

    其实,任何一件事情,只有踏踏实实地付出和体会,才能有所收获。超过30%的人表示“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21%的人表示“多读书、开拓视野”是更值得期待和努力的事情。这样的人懂得生活中的得失并没有那么重要,这种豁达和明智值得欣赏和学习。那些满世界寻找快乐的人,真正需要的,也许只是试着感受自己所拥有的是多么珍贵。如果身在福中不知福,因为没有看到太阳哭泣而错过了月亮,幸福只能对你说,“我曾经来过。”▲ (陈芸)

    
, http://www.100md.com
    坏消息为何容易传千里(心理透视国人)

    有报告显示,62%的中国网民愿意分享负面评论

    付业兴 画

    俗话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能发现,那些负面消息,在短时间内就可以人尽皆知。尤其是信息时代,这一特点更为突出,在各大门户网站新闻频道、论坛、微博,甚至一些社区网站,那些负面的、有噱头的内容通常能迅速引起广泛转载和评论。

    不久前,美国尼尔森公司发布的一份亚太各国网民用户习惯报告称,在整个亚太地区,中国网民最喜欢发布负面产品评论,并且只有中国网民发表负面评论比正面评论多。约有62%的中国网民承认,他们更愿意分享负面评论。

    负面消息和评论,可以简单地称为“坏消息”,一个“坏”字,很明确地表明了这些消息带给大家的感觉并不振奋,但为什么大家偏偏对这些消息情有独钟呢?
, http://www.100md.com
    首先,人们普遍都有一种猎奇的心态,而坏消息往往涉及不能公开的、难以告人的内容,甚至可能会涉及一些真相,这对人们有着强大的吸引力。其次,听到坏消息的感觉,就像背后听到“八卦”一样,会有一种得到了不为人知的消息、先知先觉的优越感,也有一分如获至宝的激动。另外,人原本就有一些被压抑的消极情绪和想法,而有些坏消息本身就是迎合人的这些怀疑、攻击、戒备等消极心态编造的故事,给这些阴暗心理提供了得以“见光”的载体。

    我们的社会处在飞速发展的转型期,各路信息爆炸式增长,其中难免鱼龙混杂。一些来自普通百姓和专业人士的批判性负面评论,能起到一定的“挑刺”和监督作用,帮助我们明辨是非。但是,如果一些虚假捏造、甚至恶意中伤的坏消息肆意流传,则是一种心理上的污染,很容易误导和蛊惑大众,甚至导致人们思想偏激,影响社会稳定。因此,我们不能一味地否定,更不能人云亦云,一方面不要让自己成为坏消息的发源地,另一方面要擦亮眼睛,正确判断各种消息。

    第一,绝大多数坏消息源自网络。我们可以用网络来减压,但是切不可沉迷其中,更不能一味听信某个论坛、某个发布者的消息。把业余时间留给家人和朋友,这种真实的感觉会让你的内心更加充实、可靠。
, 百拇医药
    第二,谣言止于智者。面对一些重大消息,我们要理性思考、综合分析。比如大家非常关注的食品安全、环境污染等话题,可以通过消息是否来源于可靠的主流媒体、是个案还是普遍情况、是否有后续跟进报道等判断是否属实,而不能道听途说,自己吓自己。

    第三,“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要用它寻找光明”。快乐积极的人不会总是盯着生活的阴暗面,如果发现自己总是关注坏消息,而且喜欢发表一些尖酸刻薄的负面评论,甚至生活中也喜欢发牢骚,不妨反问自己 “是消息太坏太诱人,还是自己的心态‘坏’了?”▲ (北京回龙观医院副主任医师 宋崇升)

    

    社会需要更多真善美(国人心里透视)
, http://www.100md.com
    信仰和榜样,就像沙漠中的绿洲

    “托举哥”周冲救起被困女孩。

    “你在我眼中是最美,每一个微笑都让我沉醉……”曾经,歌手羽泉一首旋律优美的《最美》,唱出了我们内心深处对真善美的渴望。最近,几个普通人的美丽故事,感动着大家。

    5月29日中午,一位平凡得一如他的姓名“吴斌”一样普通的大巴司机,驾驶大客车从无锡返回杭州。突然,一块大铁片从天而降,击碎挡风玻璃,砸向吴斌的腹部和手臂。在危急关头,他强忍剧痛将车辆缓缓停下,拉上手刹、开启双闪灯,完成一系列安全停车措施,打开车门,安全疏散24名旅客——而吴斌本人,却因伤势过重不幸离开人世。这1分16秒的“壮举”,如雷击般震撼着无数人的心灵,吴斌被誉为“最美司机”。人们纷纷表示,“再华丽的语言也无法表达对他的敬佩”、“世界需要更多这样的人”……

    事实上,在我们身边,“最美”的身影从未消失过。去年7月,“最美妈妈”吴菊萍徒手接住10楼掉下的2岁女孩;一个月前,“最美老师”张丽莉用自己的双腿保住了学生免遭车轮碾压;6月3日,“最美路人”“托举哥”周冲爬上防盗网,用双手托住卡在4楼阳台花架上的小女孩;6月8日,“最美孕妇”彭伟平,身怀6个月大的双胞胎仍旧勇敢跳进深水中抢救落水儿童……
, 百拇医药
    在钦佩、赞叹的同时,对“最美”的追捧,一方面,反衬出当今道德楷模的稀缺、精神榜样的缺位;另一方面,这也暴露出人们普遍缺乏信仰和精神寄托。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丛中教授指出,这正是在经济高速发展、压力无处不在的现代社会中,以“利益”为先的功利思维模式带来的必然结果。而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孔令雪则表示,这些感人的画面,再次提醒和告诉我们,无论社会如何发展,追求真善美依然是人类最美好的本性。

    “信仰”和“榜样”,虽然看不见也摸不着,但它们代表着一种精神支柱和力量,就像沙漠中的绿洲,是人的心灵寄托所在;它们也像一条纽带,为一个人的生活价值提供定向,行为选择提供动力。真情耀人间,我们呼唤这样的榜样,时代需要这样的“最美”。试着用健康、平衡的心态对待生活,享受爱情的亲密、珍惜友情的轻松、体会工作的快乐,你会发现,自己也会乐于做个“好人”。此外,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太阳,在温暖别人的同时,也在温暖自己。不用在意别人的看法,只要问心无愧,做自己认为对的事,哪怕别人说你动机不纯,也是值得的。▲ (陈 芸)
, 百拇医药
    

    六成人守着秘密苦恼(国人心理透视)

    秘密虽能“提神”,但也是包袱

    古希腊神话“潘多拉盒子”流传了几千年:冥王交给潘多拉一只盒子,让她好好保管,并且千万不能打开,否则会带来无穷的灾难。潘多拉小心地保存着盒子,一天、一月、一年……终于有一天,她忍不住打开了盒子,果然,灾难降临人间……

    生活中,很多人的心里都有这样一个“潘多拉盒子”——那就是“不能说的秘密”。最近,一项有关“保密”的网络调查显示,超过60%的人表示自己有过为别人保守秘密的经历,接近1/4的人表示自己经常听到秘密;其中,近一半的人因为保密而感到焦虑。
, http://www.100md.com
    这些秘密里,工作方面最让人感到不安的是公司薪酬、人事变动、揭别人的短等方面的话题;而生活方面,最让人难办的则是有关亲朋好友的绯闻、恋情等方面的八卦消息。人们把这种知道秘密后“想说不敢说、不说又难受”的情况形象地称为“保密焦虑症”或“保密综合征”。

    “知道得越多,被‘杀’死的机会就越大”,很多人如此评价保密的苦恼。保守秘密不仅让我们感到累心,英国心理协会报道的一项最新研究还发现,守着秘密生活,就像背负着一个大包袱,会让身体也疲惫不堪,直到筋疲力尽。可尽管如此,很多人对秘密却是又爱又恨,这主要是因为好奇心的驱使。“告诉你一个秘密,你千万别跟别人讲”,这句话仿佛一道魔咒,让人难以抗拒。此外,更多地获取“秘密”,能给人带来一种心理上的安全感和掌控感,在竞争激烈的职场,更是如此。

    因此,秘密就像兴奋剂,人们喜欢拿它来提神,但它有着诸多副作用,保密时间长了,难免让人焦虑不安、痛苦煎熬。

    当秘密成为一种心理负担,我们有必要学会化解和疏导它。首先,发泄。可以通过跑步、游泳、爬山等运动,缓解焦虑情绪,或者面对开阔的天地,将秘密大声喊向山谷。其次,倾诉。可以找一个和秘密完全没有“交叉”的人,比如把办公室秘密告诉家人,或者对着宠物、玩具等,在隐瞒秘密主角的情况下,把秘密吐露出来。最后,记录。如果真的需要“守口如瓶”,不妨把你的秘密写下来,然后撕掉。通过这样的“仪式”,帮助自己减轻负担、忘掉烦恼。当然,少花点心思在小道消息上,多花心思完善自我,也许是摆脱“保密焦虑症”最彻底的方法。▲ (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研究所副教授 李君)
, 百拇医药
    

    自私的人心灵很空虚(国人心理透视)

    “一些大学正在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近日,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在武汉大学老校长刘道玉召集的“《理想大学》专题研讨会”上语惊四座。

    这一言论,就像引爆了一颗敏感的定时炸弹一样,不仅引起众多与会者的共鸣,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微博上迅速被转发。它引起的思考和争论,也在持续发酵……
, 百拇医药
    在我看来,这话说得并不夸张,可这种情况的发生,却是复杂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很多身陷“利己主义”漩涡的人,也称得上是受害者。一方面,功利性教育的诱导。家长的望子成龙,生存就业压力的增大,“趋利实用”社会风气的引导,逐渐让人们眼中只能看到“功利”这两个字。这一切,不仅让我们付出了巨额的时间和金钱,更是失去了人际之间的互帮互助、相互信任。另一方面,社会发展使人失去“人情味”。教育的功能,在于培育具有健全人格、独立精神和社会担当的人才。然而在社会越来越专业化的要求下,我们根本无暇顾及心身的全面发展。为了生存、生活,我们把自己的生命局限在十分狭小的空间。虽然越来越聪明、脑子越来越灵活,但是很多人却缺乏对生命的真切体验,害怕面对挑战,也不愿走出熟悉的环境。

    从人性的角度来看,“利己”并没有对错之分。但是超过了一定的程度,就变成了有害的自私自利。而这种自私,不仅会让人变得冷漠无情,而且可能会让内心逐渐空虚、迷茫,最终不仅没有朋友,也会失去信仰和方向。

    因此,就像古人所说,只有“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才能超越自我,到达自利利他的境界。我们不妨借鉴一下传统概念,让每一个人明白,只有先“修身”,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培养健全的人格。此外,通过“内省”,经常对自己的心态和行为进行观察,多帮助他人,在做好事的过程中,体验到什么才是真正的乐趣。最后,整个社会也要创造适宜的人文信仰环境,树立可供学习的榜样,促进心灵的健康成长。▲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资深心理咨询师 刘宝锋)

    ,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