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健版 > 心灵空间 > 大众心理 > 儿童心理
编号:11941706
空白效应此时无声胜有声(心理词典) 等
http://www.100md.com 2010年10月22日 《生命时报》 2010.10.22
空虚的网民捧红“小月月”(人群心态)

     空白效应此时无声胜有声(心理词典)

    国画大师齐白石先生画的虾,可谓一绝。可是,他从不在画中加上水,奇怪的是,虽然画中无水,却好像更能让人想象出“虾在水中游”的神奇效果。

    心理学家将这一现象叫做“空白效应”,指的是故意设点悬念、吊一吊胃口,给他人留下想象的空间,更能激发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大脑变得活跃起来。而“满堂灌”、全盘告知后,人们不仅容易产生心理疲劳,大脑的创造性思维还可能受到压制。

    有句老话“此处无声胜有声”,生活中,我们不妨也学着留出空白,也许事半功倍,比如演讲时设个包袱,让人不得不跟着你“穷追不舍”;给他人提意见时,说个引子就打住,让对方自己反省,可能印象更加深刻。▲

    (李 静)

    
, 百拇医药
    《论语》让英国人着迷

    畅销书《于丹〈论语〉心得》被翻译成英文后,这两年又开始了它在世界的“畅销之旅”。近日,该书译者,英国爱丁堡大学学者爱普特女士表示,孔子的思想言论对眼下急于成功的年轻人有很大帮助,能够治愈不少心理疾病。

    她认为,《论语》中的很多思想,比如“欲速则不达”,蕴藏着很多为人处事的哲理,以及人际沟通的技巧。这些观点在西方人的基督教义里找不到,虽然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但能帮助人们从另一个认知角度看待生命的意义,促使人们换一种方式思考问题。她建议,现代人不妨读读孔子的书,体会古人与人打交道时的愉快心情。▲

    (安 莉)

    
, 百拇医药
    久坐电脑前心病涨六成

    电视、电脑早就是人们生活中离不开的“好伙伴”了。然而,发表在最新《儿科学》期刊上的一项研究称,看电视或玩电脑时间太长,可能导致儿童精神心理疾病的发生。

    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的研究人员对1000多名儿童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每天玩电脑游戏或看电视超过两小时的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风险增高60%;既看电视又玩电脑,且分别超过两小时的儿童,风险更大,心理问题发生几率增加一倍以上。这一结果与孩子的性别、年龄、青春期阶段、教育水平及经济状况无关。

    研究人员指出,体育锻炼有益于儿童身心健康,不过,目前还不清楚,高强度的体育锻炼是否能够弥补看电视或玩电脑带来的损害。▲

    (方留民)

    
, 百拇医药
    空虚的网民捧红“小月月”(人群心态)

    小月月漫画形象

    十一期间,天涯论坛上的一个帖子让一位名叫“小月月”的人物迅速蹿红。这位女主角体型肥胖、喜怒无常、言行乖张,却得到了众多网民的“追捧”。几天时间,帖子的点击率达到了千万数量级,更有85%的网友表示,要“坐等更新”。

    不论“小月月”是何方神圣,有人看热闹,有人挖苦,还有人义愤填膺。除了好奇新鲜,亚洲积极心理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汪冰和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研究所副教授李君告诉记者,心理空虚是“小月月事件”的症结所在。

    其一,审美空虚。人们似乎对“美女”、“帅哥”不感冒了,“搞怪、献丑”反而惹人关注。一方面,在化妆品能创造奇迹的今天,人们对“美”的神秘感减弱,兴趣减退。更重要的是,在审丑的过程中,能体验到自我感觉的良好,获得满足。美国尼尔森公司发布的报告显示,62%的中国网民患上了“坏消息综合征”这一怪病,他们更愿意分享负面评论,作为旁观者享受那种置身事外的幸运感。
, http://www.100md.com
    其二,精神空虚。物质丰富的今天,人们往往注重结果的快感,而忽略过程的快乐,因此,人们的精神世界也就越来越难以满足。此外,巨大的生存压力使超过八成的现代人体验不到幸福感,为了填补精神空洞,人们不得不采用一些强烈的刺激,让麻木的大脑感知到。

    其三,文化空虚。已有事实证明,“小月月事件”是某书商利用网民口味,策划的一次低俗文化炒作。就像《赤壁》让曹操、周瑜玩“三角恋”,《大话西游》让唐僧爱上白龙马,似乎越俗、越出位越受欢迎。一方面,俗文化能排解压力,使人产生解脱和刺激感,更适合消遣。但另一方面,人民论坛的调查中,45.8%的人无奈表示,主流文化不吸引人,大众只能“被低俗”。

    空虚是一种消极情绪,使人失去寄托、闲散寂寞,严重者醉生梦死、花天酒地。专家指出,摆脱空虚,精神上要有寄托,可以是家人、朋友、工作;此外,树立积极热情的生活态度,像普希金所说的“生活不会使我厌倦”;最后,从身边的小幸福获得满足,提醒自己,手边拥有的,才是更值得珍惜的财富。▲
, 百拇医药
    (陈 芸)

    

    闯过四关,才算好孩子

    10月10日,在第19个世界精神卫生日上,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举办了以“和谐社会、阳光儿童、科学引领、快乐成长”为主题的心理健康科普活动。儿童心理专家、主任医生贾美香表示,儿童行为问题的检出率高达13%,从2—3岁开始就应该培养孩子的健康行为模式,纠正常见的不良行为习惯。

    依恋行为:由于母亲的爱抚、拥抱和哺乳,婴幼儿出现“恋母情结”是正常的。可是,如果过度依恋,孩子的心理会变得脆弱,出现烦躁、焦虑情绪,严重者甚至可能出现性取向障碍。因此,应从小让孩子和其他人多接触;通过玩“捉迷藏”的游戏,让孩子逐渐脱离对母亲的依恋。
, http://www.100md.com
    对抗行为:2—4岁的孩子处于“第一反抗期”,此时60%—80%的孩子不按父母要求去做。但是,如果孩子习惯了用撒娇、发脾气,甚至满地打滚的招数要挟家长,则可能发展成对立违抗障碍,甚至品行障碍。这种情况家长要及时“冷处理”,让孩子发现自己的错误,而不是“以暴制暴”。

    攻击行为:有的孩子像“小霸王”,谁惹了他都又踢又闹,甚至打人摔东西。3—6岁是孩子攻击行为的第一个高峰期,如不克服,可能发展成反社会人格障碍。面对这种孩子,家长首先要规范自身行为,不要让孩子模仿到暴力的行为语言,此外,教儿童正确的情感渲泄方法,如倾诉、捏橡皮泥等。

    退缩行为:很多独生子女从小父母“捧在手心”,事事代劳,因此缺乏自理能力,变得孤立、害羞,出了家门就感到不自在、缺乏安全感。时间长了,可能发展成社交恐怖,出现各种类型的适应障碍。因此,家长应帮助孩子建立“社交圈子”,鼓励孩子独立解决问题,培养自信心。▲

    (吉 宁)

    , http://www.100md.com